2009年即将过去,记者搜寻了中国建筑业本年度里流行的“十大热词”,试图以此来梳理、概括行业走过的不平凡的一年。也许,记者所罗列出的“十大热词”远远不能包含中国建筑业的全部,但从这“十大热词”中,却让记者感受到行业前行的鼓点,每一个热词,都是行业的一串脚印、一段坎坷、一个缩影。或许若干年后,只要想起这些“热词”,就会使业内人士记起2009年的中国建筑业,记起我们曾经走过的风风雨雨…… 点评2009年中国建筑业“十大热词”共分为上、下两篇,本期推出上篇,罗列了其中的五个热词:4万亿元投资、应对危机、民生工程、世博建设、工程腐败。 当然,点评这些“热词”不仅仅是回顾与盘点,而是为了更好地去迎接新年的挑战,去开创新的局面,走向新的辉煌…… 热词之一:4万亿投资 4万亿元投资,无疑是2009年最为重磅的经济热词,是一年来国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从行业的视角去看“4万亿投资”,可以说是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用业内人士常用的语调称之谓:危中之“机”。因为在4万亿大单中,重点工程的建设投入最为抢眼。铁路、公路、水电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等,这些投资大单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均成了建筑企业分享的“蛋糕”。经济刺激政策一出台,一夜之间各地大项目应运而生,开工信息铺天盖地。在“拉动投资、刺激消费、惠及民生”的感召下,中国建筑业首当其冲,又做了一回拉动内需的“排头兵”,既光荣又实惠。记者相信,在明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2009年的中国建筑业数据一定会再创历史新高。在漂亮数据的背后,4万亿投资除了垒高行业数据之外,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新变化?明年还会有4万亿吗?中国建筑企业该是认真思索的时候了。 热词之二:应对危机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给2009年的整个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中国建筑业当然也不例外。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成了整个行业的关注热点。面对危机,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都制定了应对举措,收紧对外投资银根,加大应收款催付,重新布局市场,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等等。尽管一些企业在危机来临之际开始了反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转型步伐,但多数企业仍在粗放型的扩张经营之路上徘徊。靠投资吃饭的建筑业,只有真正意义上从单纯的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型,依靠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才能够真正摆脱“打工仔”的角色,从更高层次上去搏击国际建筑市场。好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救市政策,化解了建筑业企业的危机。2009年将过去,危机的阴影也将会逐步消退,但记者以为,建筑企业应对危机之策才刚刚开始:加快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热词之三:民生工程 民生工程是2009年中央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的“扩内需”新举措之一,其中经济适用房建设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而这项惠及民生的政策,从各地落实情况来看,并不令人满意。一线大城市房价的不断推高,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利益的搏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步履,加快了房地产泡沫的垒起。新“地王”的层出不穷,使得一些地区民生工程有名无实。经济适用房何时才能真正“阳光普照”,惠及民生?明年的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热词之四:世博建设 如果把2008年称之为“北京奥运年”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上海世博建设年”。北京奥运的建设者为我们留下“鸟巢”、“水立方”等一大批经典之作,而2009年的上海,建设者们又为中国建筑业奠定新的传世之作。以充满东方神韵、身披耀眼“中国红”的中国馆为代表的世博园区内的“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已矗立在浦江岸畔,一幢幢形态各异的各国自建馆,不但是明年5月展示“世界科技与智慧”的窗口,更是展示中国建筑业与建设者聪明才智的大舞台。 以世博建设工程为标志的2009年,重大工程建设更是硕果累累,世界第一大跨径拱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全面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正式建成通车;国内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线贯通;世界上第一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客运新干线——武广客运专线试运行成功。一项项世界之最的诞生,佐证了中国的施工技术已经站在世界的前列。 热词之五:工程腐败 记者带着沉甸甸的心情来点评这一热词——工程腐败。有人说是不规范的建筑市场孳生了腐败,也有的认为,是我们的制度缺陷产生了腐败温床。从土地批租、项目审批、招标投标到工程监管、建材供应,腐败已进入每一个环节,真是触目惊心。2009年究竟有多少官员、企业经营者成了工程腐败的俘虏?记者没有细细统计,但肯定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高楼立起,干部倒下”,这句极具讽刺意味的行业俗语已流传了十多年,何时才能销声匿迹?好在中央已开始痛下决心,要用两年时间,专项治理工程建设领域内的突出问题。全国各地已掀起“反腐风暴”,能不能收到效果,让我们试目以待。 热词之六:区域经济规划 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的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第10个区域规划。 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规划。 据一些媒体报道,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超过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还有专家预计《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等也有可能在近期出台。 区域经济规划密集出台对建筑业意味着什么?成为 “奥运”、“世博”建设高潮后建筑市场的新热点是没有疑问的。 热词之七:工程质量 虽然有统计显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总体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快速提高势头,但年内接连发生的上海“楼倒倒”、成都“楼歪歪”、 重庆“楼脆脆”、 烟台“楼垮垮”等事件,仍然使“工程质量”成为业内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的一栋13层在建住宅楼发生倒覆事件; 7月17日,在连续两天的大雨后,交房不到5年的成都“校园春天”6栋和7栋两栋楼发生倾斜,两栋楼房斜靠在一起;10月23日,重庆忠县一幢建筑面积5065平方米的7楼1底商品房,出现大梁断裂、墙体可插进手掌等险情;11月,烟台汽车东站一座投入使用仅5年左右的大型公共建筑成为面临垮塌的严重危房。 有媒体分析认为,虽然发生上述事故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因为施工材料不合规;有的是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计施工;有的是因为施工单位资质不足;有的是因为工程建设现场管理混乱;有的是因为监管不到位;有的是因为保障建筑质量安全设置的现场监理、竣工验收等制度环节没有发挥作用……但这些事故和其中折射出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仍然为我们敲响了必须高度重视的警钟。 热词之八:最低价中标 这个话题最近几年实际上一直都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只是今年以来人们对他的态度更加激烈了。1月5日,因为之前出现的杭州在建地铁塌陷事故,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对媒体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最低价中标必然是三种结果:第一种情况就是企业严重亏损;第二种情况就是偷工减料,不注重质量和安全;第三种情况就是不断调整项目调整预算,追加投资。这三种情况的实际结果可能跟原来预期的防止腐败恰恰相反;7月29日,据当地媒体报道,济南市建委出台《济南市建筑工程招标控制价管理办法》,叫停许多建筑工程在招投标中采用的最低价中标法;9月12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九届21世纪中国建筑企业家高峰论坛上,中华全国律协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朱树英在大会发言中明确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取缔最低价中标”;12月3日,在广州出席广州建筑业发展论坛的几十位当地企业家向有关部门提出“政府工程不该追求最低价中标”;12月6日,在浙江绍兴出席建筑企业风险防范高峰论坛的各地40多位特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投资项目“叫停”最低价中标。 关于这项制度在我国实行的超现实先进性其实早已众所周知。问题是这项制度现实存在问题如何解决?怎样使之符合法律规范、符合客观的市场化的进程等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热词之九:新特级资质延期就位 今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178号文作出了原定2010年3月就位的新特级资质标准延长过渡期至2012年3月。从一些媒体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这个决定受到了业界的欢迎。 这其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2007年3月,建设部发布的特级资质新标准,从营业额、银行贷款授信、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大幅度提高门槛,并设定新特级资质就位的3年过渡期。自此以来,企业界对这一“新政”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而今年出台的“178号文”虽然延期了就位时间,但并不意味着降低新特级资质标准;也没有动摇通过新资质标准引导企业调结构、上水平的方向,却受到业界欢迎。原因何在?有一条是肯定的,即: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积极的提高。 新特级资质标准是鉴于目前资质管理存在的弊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首先,在坚持现有“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大序列的基础上,打造金字塔结构,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其次,进一步实现建筑市场“低端准入、高端放开”,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整作用。第三,转变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促进和引导企业进行工程总承包,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需求。第四,引导企业走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品牌。 热词之十:百项经典工程 10月29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11家工程建设协会协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评选正式揭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建筑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快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成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如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大庆油田、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刘家峡水电站等。与此同时,大型公共项目建设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经典建筑相继落成,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展览中心等项目都建成于这一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的发展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建成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经典工程。 据统计,1952年~2008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由57亿元增长到68841.7亿元,增长了1207倍;建筑业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99.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100万人,增长了40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