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在房地产等非主业上盲目扩张,或者想通过变卖资产来增加当期利润的央企巨头们,要小心了。
从2010年开始,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指挥棒”,将发生重大转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日前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宣布,国资委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央企全面实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
所谓EVA,就是指扣除了全部资本成本的剩余企业收入,是对企业价值的真正考量。它不仅考虑利润,也考虑到了资本成本。简而言之,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并非收入、利润越高的企业就是越好的企业,还要看它真正的价值创造能力。
5.5%的基准资本成本率
最近几年,央企盲目扩张、进入高风险领域的事例屡见不鲜,因为在忽视资本成本的情况下,收入越大、利润越高的就越是好企业,这给了很多企业以“冲动”的原动力。
“EVA和原来我们做企业的思维模式有相当大的区别,现在规模大、利润高的,不一定是好的企业。”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是一个严谨体系,主要会对资本投入比较多、投资效益比较低的企业影响比较大。”
从国际上看,多数行业的资本成本率在10%以上,根据测算,中央企业只有7%到10%。国资委从中央企业的实际出发,本着稳健起步的考虑,把资本成本率基准暂时设定为5.5%。这意味着,为平抑成本,中央企业未来的投资至少要取得5.5%的回报。
“据我的理解,国资委提出EVA是让企业更为关注资本的成本,同样的钱,投资收益最起码不能低于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一位参加会议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限制非主业投资
配合EVA,国资委宣布了四大政策,每一项都将牵动央企敏感的神经。
四大政策是:第一,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对研究开发费用视同利润来计算考核得分。第二,鼓励为获取战略资源进行的风险投入,对企业投入较大的勘探费用,按一定比例视同研究开发费用。第三,鼓励可持续发展投入,对符合主业的在建工程,从资本成本中予以扣除。第四,限制非主业投资,对非经常性收益按减半计算。
央企的研发投入一直是企业经营的短板,有的央企的研发额度甚至不及业务招待费用,因为研发对企业来说是会减少利润的费用成本。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兼EVA咨询中心总经理殷明德对记者表示,曾有一个不全面的估计,中央企业的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的比重大约是1%~2%,日本大约是5%,而美国是10%左右。国资委的第一项政策实际是在考核时将企业的研发投入资本化,鼓励央企通过研发换代升级。
第二项和第三项政策,应该能鼓励企业在主业范围内进行有战略性的长期投入。而第四项政策,则直指中央企业在非主业盲目扩张的痼疾。
在最近数年中,央企在房地产等高盈利性的非主业上扩张明显。当央企数量还是134家时,有数据显示其中大约70%的企业涉足房地产,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仅有16家左右。
而非经常性收益,则被部分央企用作扩大收入、提高利润进而提升考核绩效的“速效”手段,比如,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2007年前11个月,中央企业新增利润中,非经常性收益就占31.2%。
黄淑和在会上表示,中央企业要抓紧处置不良资产,不属于企业核心主业、长期回报过低的业务,坚决压缩,及时退出。
分步实施
对国资委和所有的央企来说,转向EVA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适应“指挥棒”的新变化,在国资委正式考核之前,上海和深圳等地方国资委先行尝试,为央企的全面推行提供了经验,93家中央企业也曾进行了经济增加值考核试点。
在去年12月份,131家中央企业的老总们还在国资委的组织下听了一下午的EVA“普及课”。
一些已经上市的央企,未来将同时处于市场的利润考核和国资委的EVA考核中。一位企业已经上市的央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并不担心两个“指挥棒”会对自己的企业产生方向上的冲突,因为两者也有协同的一面。
殷明德也对记者表示,随着EVA指标核心地位的建立,央企欲建立大规模﹑高效率的资本融资与运作平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